康熙为何会选老四胤禛为继位人?说来你可能不信,只跟一件事有关

康熙为何会选老四胤禛为继位人?说来你可能不信,只跟一件事有关

康熙深知问题的严重性,但他年事已高,精力有限,无法亲自整顿吏治。因此,他需要一个有能力、有决心的继承人来纠正这些弊病。

康熙为何选择胤禛继位?

康熙选择胤禛,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基于长期的观察和考验。康熙四十七年,太子胤礽被废,康熙心情极度低落,甚至因此病倒。

这时,胤禛和另一位皇子胤祉主动站出来,请求康熙接受治疗。他们痛哭流涕地劝说康熙:“皇父圣容如此清减,不令医人诊视,进用药饵,徒自勉强耽延,万国何所依赖!”

康熙被他们的孝心打动,最终接受了治疗。这件事让康熙对胤禛有了更深的印象,也让他看到了胤禛的责任感和对父亲的关心。康熙晚年,胤禛多次被委以重任。

比如,康熙六十一年,胤禛奉命带领大臣勘察通州粮仓,并主持天坛祭天等重要事务。这些任务不仅考验了胤禛的行政能力,也让康熙看到了他的稳重和可靠。

此外,胤禛在官场中表现得非常谨慎,既不结党营私,也不参与皇子之间的争斗。这种低调务实的作风,正是康熙所欣赏的。

与康熙不同,胤禛在继位前有着丰富的“社会经验”。康熙从小生活在深宫,对外面的世界了解有限,尤其是对官场的潜规则不太熟悉。

而胤禛在宫外生活了40多年,甚至参与过外贸活动,对官场的腐败和制度的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。这种“社会经验”让胤禛比康熙更了解民间疾苦和官场的黑暗。

康熙深知,要解决晚年的吏治腐败问题,必须选择一个对官场有深刻认识的继承人。而胤禛,正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人选。

康熙在位61年,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。他深知,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不仅关系到皇位的传承,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。因此,他对继承人的选择非常谨慎。

康熙曾公开表示:“朕万年后,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,必令尔等倾心悦服。”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:他要找一个能解决他晚年问题的继承人。

而胤禛,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选。康熙晚年,吏治腐败已经成为国家的顽疾。他需要一个有决心、有能力的继承人来整顿官场,而胤禛正是这样的人。

胤禛在继位后,迅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包括清查亏空、推行“耗羡归公”、设立养廉银等,有效遏制了贪污腐败的蔓延。

康熙晚年,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的亏空。胤禛在继位前就表现出了对财政事务的重视,他在康熙的委派下多次参与财政审计工作。康熙相信,胤禛有能力解决财政问题,恢复国家的经济秩序。

康熙选择胤禛继位,并非仅仅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,而是基于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。胤禛的孝心、能力、以及对官场弊病的深刻认识,都让他成为康熙心中的最佳人选。

雍正继位后,确实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。他通过一系列铁腕改革,整顿了吏治,清理了财政亏空,为“康乾盛世”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康熙的宽仁与雍正的铁腕

康熙皇帝崇尚“宽仁”治国,对官员的贪污行为往往采取容忍态度。雍正皇帝则不然,他是个“社会人”。长期生活在宫廷外,且亲身参与过多项实际政务,雍正皇帝比他的父亲更了解官场的种种弊端。

与他父亲一味崇尚宽仁不同,雍正皇帝信奉宽严相济,当宽则宽,当严则严。他认为“为政之道,不外宽猛两端。……宜宽而宽,宽而不失于慢;宜猛而猛,猛而不失于残。

宽猛咸得其宜,乃为相济之道。”对官员贪污、亏空一事非常了解,也极为痛恨的雍正皇帝,即位刚满一个月就下达命令,限期“三年之内,务期如数补足。

毋得苛派民间,毋得借端遮饰。如限满不完,定行从重治罪。三年补完之后,若再有亏空者,决不贷。”半个多月后的雍正元年(1723年)元旦,一天内他颁发11道上谕给督抚以下的各级地方官,再一次强调要严查、杜绝亏空。

雍正皇帝充分认识到滥征火耗是地方官贪污腐败的重要手段,他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耗羡归公。

雍正皇帝犀利地指出,正因为耗羡并非国家规定的正式赋税,缺乏法定的征收标准,但地方财政又不得不依靠耗羡,因此州县地方官才以征派耗羡为借口趁机中饱私囊,并馈送上司,以结成贪腐利益共同体。

雍正皇帝推行耗羡归公,耗羡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发给各级官员作为养廉银。一部分耗羡充当地方的办公费用,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地方官依靠违规、贪腐维持行政的局面。

雍正皇帝乾纲独断,敢于直面现实,勇于承担加派赋税的恶名,为遏制官场腐败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制度基础,否则法不责众,问题将无法解决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