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为的这一天,终于到来了:
话题刷爆了社交媒体。整理下来,基本就是两个事儿:
第一,今天包机拉回来的麒麟9000芯片,便是华为现阶段高端手机的最后一部分底牌。数量有限,能撑多久,不太好说。
第二,华为没有“B计划”,心存幻想的吃瓜群众可以散了。
和近三个月以来所有华为相关的消息一样,这个话题一出,奇形怪状的言论立刻开始兴风作浪,转眼就把节奏带到了不可名状的方向上——还没等“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”盖棺定论,不穿裤子的加冕典礼就已经开场,真是滑天下之大稽。
那么,面对前所未见的全新势态,华为到底应该何去何从?
首先是关于麒麟处理器。
一方面,熟悉这半年来半导体新闻的朋友都清楚,华为走到这一步,丝毫不算奇怪。
事实上,美国不断加码的制裁力度,让现有框架下的谈判余地从一开始就被划成了禁入区——今年5月新制裁规则刚出现的时候,我的观点就是“放弃幻想,准备斗争”,现在看来,这份预测没有落空。
另一方面,华为当然不会束手就擒——2020年以来华为在半导体行业加大投资早已不是秘密,同时和高校还有研究机构积极接触展开合作也不是什么新闻。至于是不是亡羊补牢,考虑到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周期,华为的动作其实不算晚。
然后就是关于“B计划”。
在今年5月之后,关于“没有麒麟,华为怎么办”,确实有过不少新展开——联发科,三星甚至高通,都曾经是相关消息的主角。不过,从之后的发展以及目前的实情来看,这些备选项如今能够成真的概率,远比一开始的预想要小。
因此,至少以现状来看,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,华为的高端手机芯片来源,恐怕会是个极大的问题。虽然目前的库存还能维持一段时间,但这种坐吃山空的消耗战,显然不是长久之计。
那么,华为真的走投无路了吗?
也不尽然。
首先,关于自产芯片,尽管7nm以下制程国产化目前依旧相当遥远,但相对不那么严苛的制程,我们国产化的步伐其实还是相当快的——中芯国际量产14nm制程芯片已经是旧闻,就算把上下游去美国化步骤也算进去,这种在普及型手机市场可堪一用的制程,应该也不必让我们等太久。
其次,就算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手机完全没有芯片可用,也并不意味着在这个空窗期华为无计可施,相反,今年HDC大会上公布的鸿蒙2.0,华为i已经明确向外界传达了向AIoT领域进军的讯号——相比于手机,智能设备嵌入系统的芯片自主化难度明显要更低,至于华为在AIoT领域的潜力,看看华为手机在国内市场的表现,答案似乎并没有什么悬念。
总而言之,对于华为来说,2020年9月15日确实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,不过,究竟是走高还是走低,真不一定。
咱们走着瞧吧。
相关新闻
记住这一天:美国断供之日,华为反击之时!
9月15日,是华为正式被断供的日子。
最近一段时间,大家提到华为,神色都是黯淡的。
朋友圈里总有人半猜测半窥探地疯传着华为的“变化”:“听说华为不行了,要大裁员了”;大部分的人,则都带着善意、深深地担忧着他们的前途。
上周,9月10日,我去参加了华为一年一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开发者大会“华为HDC2020”。
让我感到意外的是,我看到对华为最有信心的,倒是华为自己。
“当全世界都认为华为即将按下‘暂停键’的时候,华为选择按下‘开始键’。”
正如余承东所说,在断供之时,我所看到的华为,不是一个笼罩在政治阴影中的气馁之师,而是一支对自己新开发的项目充满狂热激情的技术部队。
这个技术,就是鸿蒙2.0,华为的技术反击之战。
我想,你一定听过“鸿蒙”的名字,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鸿蒙,到底是什么?
在广东东莞的华为大学待了2天之后,我终于渐渐有点明白过来:
鸿蒙,不是华为在被制裁之后,紧急上马的以“凑活”为目标的项目;
相反,从立项第一天起,它的目标,就和被不被制裁无关,而只和华为程序员的理想有关:
做出一个比安卓、微软更领先的,属于全新时代的操作系统。
鸿蒙,不是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的一剂过渡性质的猛药;
这套国产系统,将是华为在物联网时代,颠覆级别的战略部署。
1
微内核,鸿蒙的未来
要想理解鸿蒙和过去的操作系统的重大区别,我们首先要理解一下这个词:
微内核。
微内核其实不算是新概念,它一直是学院派的宠儿,代表了操作系统最有希望的未来。
目前世界上主流的操作系统,都是宏内核;而华为鸿蒙,预计将是一款微内核操作系统。
这是两个比较难的技术概念,我尝试举个例子类比一下:
中午,我肚子饿了。
穿上外套下楼,在小菜场采购了一堆蔬菜,回到家,一顿操作,搞定了一桌好菜。
以上这套“自己做决定,自己去执行”的操作,就是宏内核操作系统的基本架构。
下面,我们再来换个思路:
中午,我肚子饿了。
我没有穿外套下楼,而是抓来了乌鸦和快爷,让乌鸦去菜市场跑腿买菜,快爷负责下厨做饭。
一番远程指挥协调,乌鸦和快爷总算搞定了任务,做出了一桌好菜。
嗯,还算好吃。
这一套“我自己不进行实际操作,交给其他人去执行”的逻辑,就是微内核操作系统的基本架构。
我发出的指令和协调,就是微内核;进行实际操作的乌鸦和快爷,则是外核。
和宏内核相比,微内核的优点,是很明显的:
模块化,方便移植——如果饿肚子的是狗哥,一样可以抓来乌鸦和快爷,让他们负责买菜做饭;
安全系数高——万一快爷手滑切了手指头炒糊了菜,锅由他自己背,我和乌鸦平平安安;
内核精简,可以用数学进行形式化验证——西红柿炒鸡蛋放盐好还是放糖好,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精确设计,然后让快爷和乌鸦去执行。反正万一出糗,让他们重来就好嘛。
总之,从理论架构来说,微内核好处多多,人见人爱。
但是,过去其实也有很多人尝试过微内核,却都举步维艰。这是因为,在实际执行里,微内核确实有个很大的问题:
效率。
我自己去买菜下厨,菜色如何搭配,口味咸淡如何调整,我自己能一手掌握。但如果交给其他人去做,想要结果满意,那沟通上可就要好好下功夫了。
1986年,初代微内核系统Mach迭代到第二版之后,具备出色的安全性与可扩展性,却依旧没能得到商业用户青睐,效率低,就是最重要的原因。
在那之后,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,效率依旧是微内核系统最大的短板,导致直到今天,它还是没能在商业化领域大规模应用。
不过,这绝不意味着微内核没有前途。
事实上,早在Mach迭代到2.5版本的时候,苹果公司就基于这个微内核,打造了操作系统内核XNU,在iOS还有OSX这些宏内核系统中广泛应用;
另一方面,加拿大QSSL公司曾开发了一款微内核操作系统——QNX,主打高安全需求领域,它甚至曾经出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手机平台上:
没错,传说中"最安全的手机",黑莓,就是微内核操作系统。
而近几年,除了华为之外,还有一家互联网巨头,也一直盯着微内核不放:
这正是以安卓闻名于世的谷歌,而除了安卓之外,它也正在研发一个微内核操作系统,叫做Fuchsia。
所以说,从基本理论架构,和商业化探索的历史来看,微内核这条路虽然不太好走,但是绝不是没有前途。
而华为来做微内核,我认为比一般的企业,成功率会高一些。
这首先当然是因为,华为本身就是一家执行力极强的公司,曾经数次做到过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技术突破,否则它就不可能是5G时代的领先者;
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,微内核为什么效率不行?
就是因为内核与外核的通信效率还不够高。
而华为,最擅长的是什么?
是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。
换句话来说,至少在技术层面上,华为确实可以凭借相通的技术理论,取得不错的“主场优势”,比传统操作系统公司走得更远。
我想,这可能也是华为选择这条相对冒险的路的原因之一。
鸿蒙早在2016年就已经立项,如果技术理论真的行不通,华为应该早就把这个项目砍掉了。
而假如鸿蒙的微内核真的能成,那么与其他主流操作系统相比,华为将具有一个决定成败的巨大优势:
鸿蒙OS,远不仅仅是手机系统。
它是一把开启物联网时代的钥匙。
要理解鸿蒙在物联网时代的优势,我们必须理解两件事:
第一,一次开发。
第二,分布式结构。
2
一次开发与分布式
关于“一次开发”,华为在这次HDC上放出了一张PPT:
很简洁,但就是看不懂。没关系,让我们继续类比:
为了实现“吃上最好的午饭”这个目标,我准备对乌鸦和快爷进行培训。他们还是一个负责采购,一个负责下厨。那么,应该如何规划,才能最快完成对他俩的培训?
按照一般思路,既然学习目标不同,那么就需要为他俩分别定制一套教材,然后分别培训。
但是,用鸿蒙OS的话,那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:
我们可以直接开发一套包含做饭全流程的完整教材,从采购到下厨,所有功能都由单独模块负责。
然后,我们把这个教材交给乌鸦和快爷,乌鸦会自动无视下厨模块,只学习如何采购;快爷则相反。这样一来,我只需要编写一套教材,快爷和乌鸦就都能学会自己的模块,最终顺利做出一桌好菜。
这就是最简单的“一次开发,支持多种终端”。
正是凭借了鸿蒙OS的微内核架构,不同的应用功能模块才能泾渭分明地发挥作用。只要设计合理,哪怕在部分设备上屏蔽部分模块,整个应用依旧可以正常工作。
在这一次的HDC大会上,华为展示了他们给鸿蒙OS准备的开发工具,其中已经包括了完整的虚拟测试系统——
当你编写完代码之后,你可以即时地看到在不同终端上的应用表现。
这样,连测试版都不需要安装到不同设备上反复验证,大大降低了我们测试的压力。
或许还有朋友会奇怪:干嘛要把一个任务交给不同的设备?用一个设备完成所有操作,难道不是最好的吗?
问得好。这个问题,其实正是鸿蒙OS的另一个核心特性:
分布式结构。
还是让我们来厨房看看:
我买了一台智能蒸烤机,只要输入正确的详细参数,什么都不会一样能做出好菜。
而此时,如果再借助鸿蒙OS的分布式网络,我们就可以把网上查到的菜谱,直接发给智能蒸烤机,只需要挑选菜谱、点“确认”两步,就能搞定一道好菜。
如果你愿意给智能手表共享你的健康数据,料理机甚至自己还能分析出最适合你的推荐菜谱。
上面这些应用,已经在落地中了。华为已经和国内著名的家电厂商比如九阳、美的达成合作,正在稳步推向现实。
距离实际的产品上市,应该并不需要我们等待太久。
这些,就是分布式结构最基础的应用。
不过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惑:
这不就是共享数据嘛?又不是什么黑科技,其它厂商难道做不到?
别急,让咱们换个场景:
来来来,上网课了。敲黑板。
新冠疫情以来,网课成为很多孩子心里的痛。而且关键是网课上了也就上了,但是效果真的不好。
其中最大的两个问题,就是缺乏临场感外加互动性。
如果是鸿蒙os,会有什么解决办法吗?
鸿蒙同样利用了分布式结构,做了这套网课系统:
教师授课的画面通过电视大屏幕呈现,学生通过平板小屏幕进行答题。
这是完整还原了课堂教学的模式,分屏互动,体验直线提升。
这套鸿蒙OS的分布式网课系统,华为同样已经与VIPKID达成合作,正在稳步推进落地。
相比于前面的厨房,这次鸿蒙OS的分布式技术亮点,明显要清晰许多:
快。
对于网课系统来说,传输的内容包括视频、音频以及平板的操作;要想确保在线教学的体验与线下课堂持平,最起码要保障内容同步,也就是信息传输够快——听上去简单,实现起来有多难,参加过远程视频会议的朋友都清楚。
图:我在HDC现场体验远程共享购物页面的功能
不仅如此,鸿蒙OS这种分布式设备之间快速传输信息的特性,适用的场景简直超乎想象:
对游戏爱好者来说,把手机当作体感控制器,在大屏幕上玩游戏那才是一绝——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挑战一下任天堂,就看诸位开发者的努力了。
顺带一说,这种无线畅连用手机在大屏幕上玩游戏的技术,华为早在去年的HDC大会上就已经公布了。经过一整年的迭代,凭借更先进的分布式结构,鸿蒙2.0不会让人失望。
图:我在HDC现场拍摄。图中工作人员正在用手机当体感遥控器,遥控比亚迪汉内置的赛车游戏。
不过,以上这些,依旧不是鸿蒙OS分布式结构的全部。
如果要评选本次HDC最莫名其妙的鸿蒙OS应用,我想,我会选下面这两个:
图:我在HDC现场拍摄
一,利用搭载鸿蒙OS的手表做骑行导航。
图:我在HDC现场拍摄
二,利用搭载鸿蒙OS的手表打车。
根据华为官方的说法,在我们两手都拎着重物、不方便掏出手机打车和导航的时候,可以抬起手腕,利用我们的智能手表直接进行这些操作……
大写的服。这逻辑已经不是离谱能形容了吧。
不过……我好想拥有这个功能是怎么肥四……
换个思路想想的话,这个功能还是有很多想象空间的:
比如,如果把手表换成可以通过语音和注视操作的智能眼镜,会怎么样?
再考虑到支持鸿蒙的HMS 5.0的图像新模块明确包含了AR机能,以及河图这个正在落地的增强现实项目,我想大家能看得出,华为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。
说实话,这才是我最佩服鸿蒙OS的原因:
华为的目标并不仅仅是“把握当下”。“连接未来”,同样也是华为通过鸿蒙推进AIoT计划的一部分。
正是这个宏大的目标,让我相信,华为并没有走上绝路,恰恰相反,摆在我们面前的,是鸿蒙在漆黑荒野上开辟的一条未来之路!
尾声
最初的星火
1912年3月29日,耗尽了所有的物资,失去了最后的队友,面对遥遥无期的救援,被暴风雪困在南极大陆的罗伯特·斯科特,写下了最后的日记:
“我们做了我们能够做的一切,死而无憾。”
实话实说,在这次飞往华为HDC 2020大会的航班上,我脑海里一直反复回响着这句话。
在当时的我看来,华为最有可能的结局,恐怕就是“最伟大的失败者”——距离手机芯片断供只剩下不到一周,连余承东都说Mate40将是绝版的麒麟9000芯片手机,华为,还能怎么办?
让我始料未及的是,我在HDC感受到的气氛,却不是悲凉,而是激昂:
失去了智能手机市场,当然是个巨大的损失;但鸿蒙OS,从一开始,就不是手机独占的系统。
鸿蒙的生态,甚至不仅仅是软件,也包括硬件——
就算自研的麒麟手机芯片无法制造,但从车机到电视,再到形形色色的智能终端,依旧有太多的嵌入式系统等待着华为海思去设计芯片,更宽松的制程限制,也让自主化的芯片生产变成了可能。
华为的自研,不会止步。
我想,这大概就是华为关于未来的部署:
当鸿蒙OS成为可以与安卓还有iOS一较高下的手机系统,我们还会哀叹华为今天的努力没有意义吗?
当鸿蒙OS已经变成了智能设备的必选项,其它手机厂商,还会固守原先的系统无动于衷吗?
当鸿蒙HMS的生态成为下个时代的领先者,还有人会记得华为曾被谷歌生态拒之门外吗?
要真的做到这一切,当然还有很多变数,还有很多困难。
但至少对于我来说,我曾经亲眼见证华为的麒麟970芯片,在被业界的一顿狂喷中依然坚定地大踏步前进,最终做出了足以让美国人战栗的麒麟990 5G,甚至不惜以国家机器来封印。
华为曾经凭借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向目标挺进的执行力,创造过奇迹,而如今,新的目标已经在地平线上闪现,对华为来说,技术层面全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,但是在精神层面,只是需要把曾经坚持过的东西,再来一遍罢了。
在这次HDC大会上,余承东留下了一句让所有人难忘的发言:
“没有人能熄灭漫天的星光。每一位开发者,都是华为要汇聚的星星之火,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!”
没错。能够燎原的,并不仅仅是手机。
许多年之后,在物联网时代的某一天,我们这些亲历者,也许会想起2020年9月10日,在广东东莞的那个洋溢着技术狂热气息的下午:
第一粒星火,就是在那个时候点燃的。
最后,请允许我用一段引言,为这个即将到来的伟大变革时代,献上一点最崇高的敬意:
正如艺术天才一旦诞生就流芳百世,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出现,就决定了后世的进程。就像避雷针的顶端汇聚了整个电场,大量的事件总是集中在短时间内爆发。它们平时悠哉游哉按部就班地行进,却在一个决定一切的时刻,一个决绝的肯定或否定的时刻,一个对众生来说,无法逆转的或早或晚的时刻,聚集在一起。这一时刻决定了个人的生死,民族的存亡,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。
——斯蒂芬·茨威格,《人类群星闪耀时